洋河的股价为啥还没回到五年前?
2018年6月,洋河不复权的股价曾经涨到了149.8元,而现在却只有130元左右。
2018年,洋河净利润81.2亿元。
(资料图片)
正当白酒同行都在高歌猛进的时候,洋河的利润却出现了负增长,此后三年的净利润都在75亿元左右徘徊。
直到去年,洋河的净利润才达到93.8亿元,相比2018年总共只增长了15%,复合年化不到4%,连大额存单都没有跑赢。
2003年改制之后,洋河搞起了所谓深度分销模式:以厂家为主导的渠道模式,由厂商负责市场的开拓维护,经销商仅定位于物流仓储等辅助角色。
这套玩法说得简单直白点就是品牌不够,人海来凑。
在市场开拓的早期,这样做的推动作用极大。
洋河优秀的业绩是最好的证明。
2006年的洋河,净利润仅为1.7亿元。随后的净利润增长就像坐了火箭一样,6年35倍,2012年的净利润高达61.5亿元。
洋河酒厂的营销团队也由此成长为行业内人数最庞大的队伍。
这是洋河的销售人员数量变化,2011年有1815人,2022年有6614人。
作为对比,下面这是五粮液的销售人员变化,2011年有327人,2022年仅有1145人。
2022年,洋河的销售人员是五粮液的5.8倍,而营收却只有五粮液的40%。
洋河在营销上多花的钱,实际上就是因自身品牌力不足所支付的代价。
很多喝酒多的人都对洋河评价不高,42度的酒差点意思,口感也比较怪,所谓绵柔也只是洋河的一家之言。
当然口味这个东西见仁见智,我身边的喝酒多的朋友中有茅台粉,老窖粉,汾酒粉,但确实没见过洋河粉,可能是样本偏差,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无对洋河特别忠诚的酒友呢
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
曾经依靠疯狂营销和压货的洋河最终遭到了反嗜,下面就来细看2018年的洋河是如何出问题的。
2017-2018年的时候,当时的洋河管理层觉得海天产品已经老化,准备推出新品海天系列 5.0,主要是换一下包装,同时进行涨价,在这个过程中,洋河连犯了好几个昏招。
举个例子,2003年的五粮液还是行业老大,当时借着三重防伪的新包装上市一次涨了30%的价格。但是出现了问题,很多经销商觉得新装五粮液酒的味道发生了变化,客气一点的说法是酒的风格发生了漂移,总之市场不认,终端价格根本就没有相应涨起来,出现了价格的倒挂,经销商赔钱了,大家都是怨声载道的。
而茅台在随后的10月份提了17%的价格,幅度也不小,但是它原先的零售价也好,出厂价也好,都比五粮液低,它提了价格之后渠道一瓶酒还可以赚20块钱。那个时候的出厂价也才200多块钱。让经销商都赚到钱,经销商自然都说茅台好。
飞天茅台这么多年来的包装变了吗?
曾经可口可乐想要改换包装和口味,结果遭到消费者极力反对。
洋河对海天梦系列产品多次提价使得经销商结算价提高,大家更熟悉老版产品,涨价举措难以传导至终端,零售价并未同步上涨,渠道利润压缩,进一步打击经销商信心。
下表是当时洋河的涨价节奏,可以看出就像挤牙膏一样,隔几个月就搞一次。
这说明洋河的管理层一开始没有想清楚合适的目标价位,而是走一步看一步。
茅台的提价就很聪明。
终端零售价连续几年的上涨后,茅台才在2018年一步到位提高出厂价。
终端消费好,经销商的获得的价差扩大,此时提价几乎就不会有阻力。
反观洋河,在推新品的过程中尝试提价,消费者接受新品本来就需要时间,强行提价就会缩小经销商获得的价差,这时候提价的阻力就会非常大。
本来之前洋河的老产品已经出现一定的库存积压,推出新品的时间节点又在春节前后,处于以价换量的动销旺季,新品渠道利润较低,经销商积极性差。
洋河主要靠自己的人去推,经销商职能弱化,本来自主积极性就不高。
业务员以完成压货为最高 KPI ,导致渠道库存高企,厂商关系恶化进一步恶化。
更糟糕的是,洋河通过经销商获得优质客户资源,将其发展为团购商,并给予团购商较优惠的政策。这一方面影响了主渠道经销商利润,另一方面,由于团购客户对行业打法、价格体系等了解不深入,往往不能完成经营任务,最终引发了较大规模的“退商潮”。
2000年,当时洋河的一把手杨廷栋推动了洋河的所有制改革,让员工拿了原始股,并宣称这个原始股是有保证的,可以子孙后代继承,每位职工收到了原始股权凭证,后面还拿了几次分红。
上市后,这些职工的原始股并没有计算到洋河股份里面,酒厂领导以增股为名,要求职工上缴原始股权凭证,绝大部分职工按要求上缴后,结果增股变成了强行退股,一次性发了5000元退股款。这些收上来的股份很大一部分都给到了中高管理层。
因此,很多的老员工错失了洋河上市后带来的财富增值,对洋河的管理层不是很满意。
而2018年的时候,洋河包装车间的300多名工人因为克扣工资反映无果开始围堵管理层大楼闹事,很多之前不满意的老员工也加入其中,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。
说实话,作为现金流良好的白酒企业,克扣工资这个行为是真的太low了。
之前有些看好洋河的人还可以说,底层员工不是很重要,中高管理层才是关键,剥夺员工股份给管理层换来了一定程度的利益绑定优势。
可现在洋河的新任管理层持股也不多,前两任代管理层持股远超现任,每年的分红就是张联东收入的许多倍。既然张总干得再好也只是为前任打工,还有足够的动力去拼去闯吗?
总之,2018年的洋河是内忧外患一起来,内部员工无法团结一心,品牌力不足的问题暴露,渠道库存亟待清理,花了好几年的时间,直到去年才有所修复。
这几年来,外资对茅台的持股比例只下降了2个多点,但对洋河的持股确是剧烈下降,从最高近12%跌到不足3%。市场当然不是完全有效,但品牌力缺失的问题依然在,净利润五年下来没怎么增加,股价也没涨,外资不看好而卖出也是很有道理的。
市场也是逐渐认清了洋河的劣势,所以这才造就了洋河账面上的低估:其他白酒三十四倍PE,同时期的洋河只有二三十倍PE。
很多给自己贴上价值投资标签的人买入洋河后,就把头埋在沙子里,无视市场的反应,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,因为价投的一个底层逻辑是市场长期是有效的,过去五年洋河的股价配得上其基本面。
复盘完洋河曾经6年30多倍利润增长的辉煌和最近5年的颓势,我认为洋河现在相对于其他中高端白酒企业的低估是公允合理的,这反映了洋河品牌力不足、经销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环境、员工和管理层的内部管理等一系列问题。
#白酒# #消费股# #吃药喝酒#
$洋河股份(SZ002304)$ $贵州茅台(SH600519)$ $五粮液(SZ000858)$
@今日话题 @DeepSleeper11 @小七滚雪球 @酒金岁月 @扫地僧司马懿 @虎吃海喝_大消费
关键词: